宜兴零距离

搜索
查看: 2042|回复: 1

千万别把《摔跤吧!爸爸》当作“逼子成龙”的样板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5-12 1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
近来,一部印度电影《摔跤吧!爸爸》收割了成吨好评,豆瓣评分达到9.2,简直可以视为神作了。



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,讲述了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辛格,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。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——赢得世界金牌,结果生了四个女儿,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,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天赋。他决定高强度训练两个女儿,最终大女儿入围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,实现了父亲的梦想。

影片上映后,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女权、体育等话题的议论,当然,还有教育。

有人认为,正是父亲当初的坚持,对女儿严酷的训练,才有了女儿后来登顶冠军,父亲才是此片真正的英雄;也有人替女儿们抱不平,老爸逼女儿牺牲童年来完成自己未竟的梦,为什么不能给她们主动选择的权利而是强加自己的梦在她们身上?


━━━━━
女儿选择摔跤这条路,是无奈之举

需要说明的是,影片中的女儿选择摔跤这条路,原因并非只来自父亲的压力,其间有相当复杂的背景。比如,当女儿们羡慕一位小新娘出嫁时,小新娘却对她们说,“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,能为我的未来着想。以女儿身降生的那一刻起,我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,终日操持家务。”“而你们的父亲,至少把你们当成女儿。他为你们挡风遮雨,与全世界对抗,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拥有自己的人生。”这时,女儿才终于慢慢读懂了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



在一个重男轻女极其严重的社会里,女孩的人生选择非常狭窄,甚至在她出生之时就已经注定。在这种情况下,父亲带着女儿走一条险路,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打破传统钳制的先锋之举。当然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。所以,对于影片中的父亲,我们不能用一个宽松社会的父亲的眼光去看待他。

但是,抛开影片中特殊的文化背景,由阿米尔·汗饰演的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,是否还值得赞扬和效仿,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。应该认识到,这部电影本身相当成功,但电影本身所宣扬的价值观,是有非常独特的地域化背景的。我们对它的不屑,不能脱离这个地域背景,同样,我们的赞美,也不能脱离这个特殊背景。



父母将未竟之梦寄托到子女身上,未必成功

抛开电影的背景不谈,我们依然可以追问,在一个女孩具备自由选择的社会里,父母将自己的未竟之梦寄托到子女身上,真的合理吗?

我想到了郎朗,和他的父亲。

很长一段时间,郎朗都被认为是成功学的励志典型,而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则被认为是虎爸的典型。和影片中的情节极其相似,郎国任也有自己的未竟之梦,他一直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,但因缘际会,耽误了入学年龄,后来再考沈阳音乐学院,虽然前两轮都考了第一,但因为虚报年龄最终被淘汰。


可以说,郎国任心里一直是不服的。直到郎朗出生,不到一岁就能哼出调,最爱哼《大海啊故乡》,两岁半的时候,看完猫和老鼠就自己跑到钢琴上把刚才的主旋律弹出来了。这两件事,让郎国任意识到儿子有比自己更出色的音乐天分,下定决心让郎朗学琴,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实现出来。

郎朗的求学之路备受艰难,媒体早已报道过,这里只说一个小细节。有一次,郎朗和父母一起坐火车回沈阳,母子俩坐在一起聊天。没多久,郎国任气冲冲地对郎朗的母亲说:“够了!你和郎朗说得够久的了。他这会儿应该学英语,应该熟悉他在沈阳要弹的曲子的曲谱。”

当然,郎朗成功了。可是,是不是每个不与母亲聊天然后省下时间的琴童都能成为郎朗?是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独特的天赋?是不是每一种天赋最后都能长成参天大树?这些问题,恐怕不是所有父亲都能做出肯定回答的。这些成功的少数我们都知道,但是还有无数在父亲强管之下失败的孩子,人们可能并不知晓。

我还想到了曾国藩和他的儿子。

在曾国藩的时代,科举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。可是,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中,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,曾国藩同意了,他写信告诉曾纪泽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。曾纪泽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,1881年,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《中俄伊犁条约》,收回了伊犁城,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官。

作为父母,你是辛格、郎国任还是曾国藩,你的子女是吉塔、朗朗还是曾纪泽?

孔子说,“因材施教”,这是方法,也是目标。其实,不是每个父亲都是辛格,也不是每个子女都是曾纪泽,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天才,而是天才可以在适合的教育中成长,或者说,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遇到适合自己的教育。

不论是父母的未竟之梦,还是子女的自我之梦,只有经过内心深处的省察,才能在心里扎根。或者说,不论是谁的梦想,如果没有经过省察,然后获得内心的授权,永远也长不出翅膀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